近期,改编自路遥小说的年代剧《人生之路》热播,剧中部分角色妆造遭网友吐槽“扮丑”,被批对农村人有刻板印象;也有网友表示,虽然该剧存在服化道部分细节失真问题,但富有时代特征的故事真实可感,整体质量可圈可点。
话题热度背后,是大众对于农村题材文艺作品逐渐走高的期待值,从中也可一窥数字技术加速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农民”形象在内容创作中的变化和重塑。
(相关资料图)
失真创作加深刻板印象农村人苦“标签”久矣
曾几何时,“农村人”成为判定身份甚至社会层次的标签,其延伸出对外貌气质、生活习惯乃至秉性三观的诸多刻板印象成为群体的隐痛。201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的叫法有歧视意味,53.9%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和“城里人”差距仍然很大,甚至有受访者表示希望迫切摆脱“农村人”标签。
彼时,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1.6%,为2022年底水平的一半,短视频平台在下沉市场尚未迎来爆发期,农民在媒介话语权上处于弱势地位。影视剧作为视听层面大众对于农村、农民认知和想象的主要来源之一,给观众提供的选择却并不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为15部,仅占该年度电视剧生产发行总量的3.81%。当年引发收视热潮的农村题材年代剧《平凡的世界》,同样改编自路遥的同名长篇小说,被观众称赞影视化版本表现出了农村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中国农民真实生命状态。而在当时的市场上,类似的优秀作品属凤毛麟角,不少农村剧“标签先行”,故事情节、角色逻辑、妆造置景充斥着大量刻板印象,对农民矮化、丑化、套路化情形不在少数,人物扁平、造型浮夸,故事悬浮、潦草、狗血化,遑论对历史现实的关照和人物命运的探究。有剧评人表示,“很多农村题材电视剧不是表现老弱病残、天灾人祸的‘苦情戏’,就是谈情说爱、滑稽逗乐式的轻喜剧。农村变得肤浅化,农民形象也失去了现实深度和人性深度。”有专家指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脱离实际的虚假想象,或以偏概全的同质化表达,会加深对农村和农民的偏见、误读或刻板化的负面认知。
真诚的“他叙”与“自塑”刷新农村形象
近年来,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与数字技术应用广泛拓展相互作用,不断缩小城乡差异,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家乡融入城市。信息差不断缩短,农村人群主动发声的渠道增多,农村题材开始成为传统荧屏和网络平台的新亮点。
艺恩发布的《2021年国产剧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2021年,乡村题材在国产剧中的占比逐年上升。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2022年全国卫视频道共播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38部,占剧播总量的4.3%。很多作品在台网联动播出中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从近年热播的农村影视剧来看,无论是《大江大河》《山海情》等“史诗画卷”,还是《大山的女儿》《幸福到万家》等“人物传记”,对农村生活的真实还原、对农村人物群像的生动塑造都是赢得观众认可的主要原因。
不难看出,此类成功作品的创作逻辑在于将“人”的立体刻画放在首位。创作者深入生活,探究不同时代浪潮下、不同地区农村社会的差异化个体及其特殊命运,塑造出人性的丰富、微妙和多面,而非以旁观者视角对“农村人”刻板印象进行臆想式的展开。观众也得以通过这些鲜活形象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更全面了解现实生活中农村坚守者、改革者、创业者等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影视作品以“他者视角”书写农村故事,互联网平台则让越来越多主动发声的农村形象走入公众视野。随着数字技术对城乡社会经济的深度渗透,抖音、快手等平台加速“下沉”,短视频+直播成为新农人的“新农具”。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农村地区信息沟通及视频娱乐类应用普及率与城市网民基本持平,农村网民群体短视频使用率已超过城镇网民0.3个百分点。三农题材成流量密码,自媒体KOL层出不穷,网红干部频繁出圈,来自农村的网民积极为家乡内外的发展变化发声建言,内容生产者和媒介受众两端的“乡村力量”同步增强。
无论是精致田园里的李子柒、土味乡愁中的张同学,还是“花式内卷”为家乡代言的各地文旅局长,亦或是助农带货的众多“草根主播”,都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在农民底色的内容创作中融入独特的乡风乡韵和乡土情感价值,不但展现了新农村丰富多彩的“面子”,农民世代勤奋务实、敢想敢拼的“里子”,更体现出新农人自信自立、知识技能扎实、眼界追求开阔的“底子”,不断刷新着舆论对农村人、劳动者形象的固有认知。
让“人”成为乡土叙事的主角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打破和消解“农村人”的刻板印象不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前提,既有赖于城乡经济循环的畅通、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资本与市场的鼓励和参与,更离不开乡村题材内容创作者的自省与成长。
创作需深入乡村,让“人”成为乡土叙事的主角。《光明日报》刊文指出,“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历史当口,不管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是跳过‘龙门’的农村大学生,不管是奋战在扶贫一线的乡村干部,还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都值得书写,而且应该写出他们的动人故事、复杂情感、幽深精神。”无论是“他叙”还是“自塑”,创作者都要主动深入乡村现场,关注人们的经历和所思所想,在亲身体验中挖掘素材、启发灵感,让作品成为真实反映乡村情况、农民需求和传递文化价值的桥梁。
消解“农村人”刻板印象,比“网红流量”更重要的是“人格力量”。“流量经济”受推崇的当下,长短视频内容创作都积累了不少快速“吸粉”的套路,每每有新的网红人物特质、情节段子、剪辑技巧出现,效仿者便会蜂拥而上,甚至不惜以简单粗暴的抄袭、造假收割第一波流量红利。大量同质化IP、内容昙花一现,损耗的不仅是受众的热情和信任,也使“农村”“农民”再次沦为被消费的对象,制造出新的标签和刻板印象。从讲好农民故事、重塑农村形象的层面上讲,追求流量应该是手段而非目的。从内容的生命力来看,真正展现出人性深度、情感厚度和精神力量的作品必然长红。对此,内容创作者也应做好判断和平衡。
广袤的乡村蕴藏着道不完的人生故事。如何突破刻板印象、展现时代变革中农村人群的复杂处境、真实面貌和心灵嬗变,是创作者需要不懈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cqyy.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317 493 128@qq.com